張大千VS康丁斯基

一、引言
十九世紀的西方藝術流派層出不窮,百家爭鳴。結合政治的改革、經濟的繁榮,結合科技的發明,結合人性的解放自覺,西洋近現代的美術史,更是一部不斷向高峰挑戰的歷史,每一個畫家都充滿自信、昂首闊步,這是一段西方美術史上的「白話文運動」,每個藝術工作者都拋卻舊有的表現形式,不斷嘗試開創自己的風格。
譬如:秀拉、梵谷、高更、竇加、羅特列克一直講到畢卡索、包浩斯,畫家…等等,從室內走向戶外,從寫實走向內心世界,更多元的描繪社會每一個層面,流派層出不窮,百家爭鳴。結合政治的改革、經濟的繁榮,結合科技的發明,結合人性的解放自覺,西洋近現代的美術史,更是一部不斷向高峰挑戰的歷史,讓觀賞者賞心悅目。
反觀中國美術史方面,早已過了它的高峰期,進入了較沉滯的階段。
美術反映一定的歷史條件。
無論西方或我門,都不再是封閉的體系,重新爭取主流,有主體性的認知,有世界性的視野,才可能從迷失中清醒,再創新的美術高峰。
(二)中國畫與西畫的差異
西方與東方繪畫藝術之相較下,西方畫以文明為基礎。運用其科學和世界觀,對於現實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為其標誌。以藝術形式是客觀的、寫實的,對於外部世界的探索、揭示。就這一點就與東方藝術形式完全不同。
相對中國畫強調“意境”的,這所謂的“意”為何,中國畫包涵儒、道精神之以禪意「映物」、「味象」,畫作強調“意境”何謂的“意”為何?是西畫沒法理解的。也就是講求摒除雜念後自由地「造象」能力。這時候的「象」已經是不為感官、既有邏輯所羈絆的自由活動能力所創造出的「心像」。
據說;「宋元君曾將畫圖,眾史皆至,受揖而立;舔筆和墨,在
外者半。儃儃然不趨,受揖不立,因之舍。公使人視之,則
解衣贏。君曰︰『可矣,是真畫師也。 』」一語道破藝術家不依傍於權勢,不汲汲於名利的超然,當然不以寵辱為憂、藝術家的精神,是一種對外在事物「不關心」的態度,就本質而言就是超越對物質的喜惡的精神世界,這就是藝術家的精神特質。
(三)中國畫改變了西畫的迷失
十九世紀六零年代的禪思想傳佈到西方,康丁斯基的傾向繼承塞尚的
,「純粹化」,主張將自然物歸類為圓桶形、圓椎形、球形。在此時
已經蘊含了「抽象化」的契機。康丁斯基把塞尚的造型的純粹化,加
以融會的未來派與超現實主義,拋棄形象「抽象化」也有「禪意」的
表現。
(四)東方張大千&西方的康丁斯基
張大千先生,名爰,字季爰,號大千居士,四川內江人。生於民國前13年(1899),卒於民國72年(1983),享年85歲。 1972年 74歲
右眼失明,
左眼白內障手術成功。
美國洛杉磯安克魯畫廊展,被授予洛杉磯“榮譽市民”。在外雙溪“摩耶精舍”。
康丁斯基出生於莫斯科,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,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。他在近三十歲時,受到莫內﹝Claude Monet﹞的啟發,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。
康丁斯基﹝1866 ~ 1944﹞出生於莫斯科,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,
二十世紀初,康定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,和當時新興
的畫風。1910 年這段期間,他四處旅游,先後去了威尼斯、
突尼斯、荷蘭、法國和俄國,一路吸收印象主義和未來主義的
繪畫風格,從此對純粹顏色的力量有了自己的概念。康定斯基
強調純色的心理效果,強調鮮紅顏色怎樣像號聲一樣使人動心
,他相信通過這種觀念創作,進行心靈與心靈之間交流。到了
20 年代,康定斯基的作品有很大的改變,由早期的浪漫式幻
想轉為幾何圖形的構圖。康定斯基在他後期的創作中,融合了
自己早期直覺式的畫風和後來的幾何圖形風格,他是一位能將
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,讓人們能夠「聆聽」繪畫,「描
繪」音樂。
(五)結語
1.西方~康丁斯基以「抽象」也是「具象」的相對概念,將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,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,此一概念就叫做「抽象」。 脫離「模仿自然」的繪畫風格而言,包含多種流派,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,康定斯基把「抽象繪畫」推向全世界,讓世界畫壇颳起旋風直到今。
2. 東方~張大千的潑墨畫. 運用「禪意」採用潑墨技法創作的畫叫做潑墨畫。以墨潑紙素,腳蹴手抹,隨其形狀為石、為雲、為水,應手隨意,圖出雲霞,染成風雨, ...「潑墨畫」與潑水也可同時進行,把一碗墨和一碗水同時向紙上潑灑,隨即用手塗抹,間或用大筆揮運,自然而有表現力地使水墨滲化融合起來,乾後有“元氣淋漓障猶濕”之感。張大千把晚年的「潑墨畫」藝術定位臻達最高峰。
趙無極.朱德群.「抽象畫」&譚盛卓.「潑墨畫」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265XtILJUo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CnumhZexBs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n_6D32gHF4